2002-09 2004-01 香港理工大學 碩士研究生/社會工作碩士(中國)
2004-01 2008-01 香港理工大學 博士研究生/哲學博士
自2000年至今,本人長期從事中國農村/災害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模式的行動研究。是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災害社會工作和民族社會工作的創始人之一。帶領由中山大學為主的研究團隊,協同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廣東省民政廳主辦的“廣東社工雙百工程”(原“廣東社工雙百計畫”),通過二十餘年社會工作在滇、川、粵、湘等地多個鄉村社區發展試驗的行動經驗梳理和總結,共同開創並發展了中國農村/災害/民族社會工作“理論-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行動研究和實務模式。
推動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必須依靠國內外農村/災害/民族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模式的研究成果,還要借鑒國家社會治理和社會政策的理論研究成果,更能夠指導社會工作落地生根、利益社群。本人及其團隊借助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立足過去二十年中國農村/災害/民族社會工作的實踐經驗,理論聯繫實踐,探索城鄉社區的實踐,發表了一系列中國農村/災害/民族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成果,對中國農村/災害/民族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探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災害社會工作和民族社會工作等專業領域的發展和學科建設奠定基礎。此外,中國農村社會工作實踐在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影響。
文章
書籍:
1. 2021年8月,張和清(第一著者)、廖其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雙百”社會工作概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1年8月,360千字,本人撰寫260千字。
2. 2016年12月,張和清(第一著者)、楊錫聰、萬乙曄、吳麗娟、閆紅紅、劉蓓、廖鳳蓮、鐘耀林、黃亞軍,《社區為本的整合社會工作實踐——理論、實務與綠耕經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2月,245千字,本人撰寫字數120千字。
3. 2010年2月,張和清,《國家、民族與中國農村基層政治:蚌嵐河槽6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2月,335千字,本人撰寫335千字。
期刊著作:(近期發表)
1. 張和清(第一作者)、尚靜,《社會工作干預與中國鄉村生態、生計、生活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研究——以綠耕項目為例》,《社會學研究》(ISSN:1002-5936),第6期,第68-90頁,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
2. 張和清(第一作者)、廖其能、李炯標,《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實踐探索——以廣東社工“雙百”為例》,《社會建設》(ISSN:2095-8641),2021年3月20日,第8卷,第2期,第3-34頁,中山大學。(本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1年第二期全文轉載,全文40000字。)
3. 張和清,《社區文化資產建設與鄉村減貧行動研究——以湖南少數民族D村社會工作專案為例》,《思想戰線》(ISSN: 1001-778X),2021年3月15日,第47卷,第2期,第21-29頁,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本文被2021年《人大複印資料》第五期轉載)
4. 張和清(第一作者),廖其能,《發展型社會救助的中國社會工作實踐探索——以廣東“雙百”為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ISSN:1001-9162),2021年10月12日,第58卷,第6期,第78-88頁,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
5. 張和清(第一作者)、閆紅紅(第二作者、學生)、尚靜(第二作者、學生),《社區為本的農村社會工作實務模式探索——國內外農村社會工作研究文獻的綜述》,《學海》(ISSN:1004-2563),2019年3月20日,第2期,第79-86頁,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期刊著作:(以往發表,按類別)
1. 農村社會工作——“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以能力建設和資產建立為核心的農村社會工作”(《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6期,本文被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3期轉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農村問題與農村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8期)、“社會轉型與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思想戰線》,2011年第4期)、“中國社區社會工作的核心議題與實務模式探索——社區為本的整合社會工作實踐”(《東南學術》,2016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2. 災害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在災後重建中的行動策略和角色定位——以汶川縣映秀鎮廣州社會工作站為例”(《中國社會工作研究》,2009年第6期,被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6期轉載,此文是中國災害社會工作核心刊物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對社會工作參與災後生計發展有影響)、“社會工作:通向能力建設的助人自助——以廣州社工參與災後恢復重建的行動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災難的社會根源與災害社會工作”(《開放時代》,2011年第10期)、“中國災後社區重建的結構性困境及其出路思考——以綠耕災害社會工作實踐為例”(《新西部》,2018年第1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工作》2018年第8期全文轉載)。最重要的專著是2011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災害社會工作:中國的實踐與反思》,提出“面對災區民眾生計歸零的現實,社工的迫切使命應該是推動社區可持續生計和民眾自助與互助,以踐行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義’的終極理念”。
3. 民族社會工作——“主族控制下的族群雜居村落:權力的文化網路視角”(《社會》,2010年第2期)、“專業限制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6期)、“重塑權威之下的善政格局——中國鄉村治理困境分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