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由社專聯主辦的“『傳承者們·大師對談』羅觀翠教授:如何讓一腔熱血不變冷”活動圓滿落幕。
『傳承者們·大師對談』在『傳承者們·大師的課』第一輯的基礎上精心策劃,邀請業界同工與社工前輩即時交流與互動。活動推出後反響熱烈,共有160餘名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等全國不同地區的前線社工、管理者及社工學生線上參與活動。

羅觀翠教授分享了她入行至今五十年的心得,她認為保持熱誠的關鍵在於開拓事業和個人發展。她分享了三個法則,一是價值觀主導的主動性;二是學會轉念,將一些負面思想轉化為正向;三是堅持,不要放棄。
華南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陳香君老師和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行政總裁雷慧靈博士對主題演講作出回應。
陳老師結合目前內地社會工作前線從業員和社工學生正面臨的問題,提出她的三大法則的看法。雷慧靈博士由自身經歷出發,鼓勵前線社工適應時代變化,保持好奇心,由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提供多元服務;面對困難,要學會正向思維。
由於活動時長有限,主辦機構收集了問答環節未能一一答復的問題,並請嘉賓以文字的形式,在此作出回應:
Q1:大家好,感謝老師們的分享,想留言1個問題。目前是在廣東一家養老機構負責社工板塊的工作,近期在處理長者情緒問題時有一些疑問。現階段我們當地防疫政策很嚴格,門口也設置了多重圍欄等。長者們其實會很不理解,多次澄清和安撫其實都會反復出現。我們會比較無奈,我們其實只是執行層面。
A1:謝謝嘉媛的分享。內地的防疫政策是「清零」,與其他地區的政策不一,我個人也不太理解。我以前的機構也有在深圳營運養老院,我們也有對現時的政策提出意見。有些問題是市政府或區政府x意「加辣」,超越了防疫的要求。我知道嘉媛已經用了不少方法去跟長者解釋,但長者不接受,我個人不會強迫他們接受,這也是很難理解。他們有意見,作為營辦方,我們應該向當局反映,並告訴長者我們在努力工作。
另一方面,我假設長者有需要外出,例如購物、探訪朋友等等,機構能否代購、通過視像等方式去滿足。
Q2:老師們好,我想請教下,長者服務中,面對經濟條件較好,自身素質較高,對於基礎服務需求不大,且有多學科團隊共同協作的長輩,作為社工該如何發揮作用,體現社工的價值感,成就感??
A2:現時的長者,或者年輕一代的長者,有學識有積蓄,他們有很多正面積極資源,這正好是社工利用的社區資源,運用增權方法,鼓勵或者組織他們成為社區的力量,回饋社會!有很多研究都顯示他們怕退休生活太無聊,願意投入無賞的義工服務,但他們需要認同與欣賞,所以社工都要對他們的需要和心態有深入的瞭解。另外他們也可以重新學習,現在的銀髪市場也正擴大!此外,壽命長而引起超高齡社會的問題,即85至100歲以上的長者,引起社會很大的照顧壓力,包括醫療及其他支援服務的需求,不容忽視!
Q3:羅老師、雷老師、陳老師好,我現在在做社工的督導,但是現在內地社工的發展的前景其實大家有一種不明確感,這幾年的疫情讓大家對穩定有著執著的追求,大家只是把社工這份工作當作跳版。他們都是和我說,我最終的目標是考公老編,我想要穩定,所以很多的服務我們可以深入去做或者盡力去做,但社工覺得只要完成了任務就好。我不知道如何去調動他們的動力,讓大家把社工最重要的社會目標也當做職業的追求。
A3:在我們的國家,最近的幾十年裡大部分人進了城,開始了城市生活。人和人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以何樣的方式聯結,我們需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區或社會方能更好地實現組織化來應對城市生活的各種風險與挑戰?還有一些人進不了城,留在農村,他們要如何更好地組織生活並獲得發展。這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問題,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議題。我們國家的社會工作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並獲得發展的。從這個進程來看,社工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必然要有人專門來從事這樣的工作,在人、群體和社區之間做穿針引線的工作,做修補、復原和發展的工作。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來看,很多領域社會救助、醫療、養老、家庭教育、犯罪干預與預防等都有有關社會工作的政策規定,這是在二十年前我們還看不到的。從未來來看,這些開啟的領域依舊會繼續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些社會空間裡,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也進一步參與到相關的專業分工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與其相關的制度。作為一個事業,一個專業,你可以看得到它是在不斷地發展中,也會延續下去的。作為一個職業,尤其到了個人身上,一個人是否一生以社工為志,做一輩子?這是因人而異的。現實中有很多因素影響個人的職業選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關鍵因素還會有差異。這個命題換在任何一個專業或職業上,也是一樣的。有人留下,有人離開,有人進來,有人出去,是很正常的。尊重並祝福那些離開的人,也欣賞、肯定與鼓勵那些留下來的人。不管是離開和留下都與社會工作有關係,都參與其中,並做出自己的貢獻。那些還留下來的人,還以此為事業的人,他們在不斷地積累自己的專業經驗,包括知識、方法和技術,並傳授給剛入行的人,給年輕人,這就是傳承。一個專業、一個事業就是這樣一點點地、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得以發展的。我們都在其中。
Q4:假如一個來訪者用下跪來要求信訪局工作人員解決問題,我們該怎樣勸導來訪者坐在椅子上好好的訴求。其實我們已經熱情接待並受理了。
A4:
我會蹲在來訪者旁邊,以眼神接觸他並對她說,我知道你的問題可能比較複雜,你之前也遇到過一些困難,我會協助你。但是我蹲不了太久,你可不可以幫幫我,我們過來這邊坐,講講你的問題?
97%以上的參加者同意活動能夠增進其對社工如何克服職業倦怠,保持熱誠的認識,並對本次活動整體表示滿意。他們希望未來的活動可以增加時長,尤其是為互動環節預留充分時間,並推出社會服務相關的系列網絡培訓活動。
注:活動錄影已上傳至社專聯網上學習平台(learning.gbsspa.org)(觀看活動錄影連結)歡迎註冊成為社專聯網上學習平台的學員,學習更多優質的社會服務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