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社會服務專業聯盟」(“社專聯”) 三月二十二日發佈《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研究》調查結果報告,呼籲政府突破養老福利跨境攜帶限制,解決跨境安老就醫問題、給予有意選擇去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長者作出決定的緩衝期;並對跨境營辦養老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給予支持、建立服務質素認證機制,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認證一批有質素的私營養老服務單位以增加大灣區優質養老服務。

(發佈會現場參加者合照)
香港統計處根據入境處出入境的資料估計,2019年年中,約有53.8萬名香港永久居民經常在廣東省生活,當中16.5%(即約8.9萬人)為65歲或以上過往一年逗留在廣東省六個月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隨著香港人口老化迫在眉睫,長者安老養老的需求非常殷切,加上香港缺乏土地資源,跨境養老為長者提供多一個選擇。
社專聯政策及研究專責小組於2021年中開始進行研究,探討跨境養老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建議如下:
(一)突破養老福利跨境攜帶的限制,減少阻力
◊ 解決就醫問題
短期:優化返港就醫的安排
– 考慮給予返港就醫的長者以特別的通道,簡化和加快過境的手續,以讓長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回到香港醫院覆診
中期:擴大香港醫療資源和醫療券在内地的使用
– 發展遙距醫療,設立“社區藥房”
– 擴大大灣區認可就醫網絡,提升可供跨境使用的醫療券金額以及擴展其適用範圍
長期:逐步建立在大灣區就地醫療的保障機制
– 將同等財政支出用管理式醫療護理(managed care)為跨境長者提供醫療福利
– 香港政府與大灣區各市政府協商,由香港政府資助,讓在大灣區内安老的香港居民可以加入並享用當地的醫保
◊ 給予有意選擇去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長者作出決定的緩衝期
香港的長者如果要選擇「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就需要將其在香港的公屋歸還給政府或轉讓公屋戶主身份。政府可考慮在政策安排上給予長者一定的緩衝期,比如可以讓長者有3-6個月的試住時間
加强大灣區養老的宣傳
– 政府委托社會服務機構增加對大灣區養老選擇的宣傳
– 建立一個大灣區安老服務資訊平台,讓大家更容易獲得正確客觀的資訊
– 支持一些社會服務機構,組織到大灣區進行實地參觀訪問或試住
(二) 增加大灣區可供選擇的優質養老服務,增大吸引
◊ 對跨境營辦養老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給予支持
為跨境成立養老機構提供清晰指引和協助,支持其以合理身份註冊和運營
– 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協調,給予香港的機構更清晰的指引和協助,便捷機構在内地的註冊登記
在土地、硬件建設上給予支持
– 運用「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提供資金予已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獲得土地資源的香港社會服務機構興建養老設施,以合約院舍標準給予撥款
– 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協商獲得土地後,可興建養老設施給予香港社會服務機構營運
在服務經費上給予支持
– 「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已經恒常化。但買位資助金額,是低於香港的「整筆過」撥款津助床位成本很多,甚至比參加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買位價格還要低
– 政府應考慮給予在内地為港人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與在香港提供服務的機構同等的買位經費資助及其他補助,讓機構有資源提升服務質素
◊ 建立服務質素認證機制,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認證一批有質素的私營養老服務單位
建議建立一套大灣區的安老院舍服務質素認證機制。在硬件建設的要求上,可按照廣東省各市的評估標準;在管理和服務要求上可按照香港老年學會的評審標準和機制
– 運用香港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高校資源培養一批符合香港職業標準的養老人才
建議香港政府支持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已經設立分校的香港的大學,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培養符合香港標準的護士、物理治療師以及職業治療師等專業人才,為大灣區養老提供人才

(林一星教授簡介研究背景及建議)
跨境安老院舍的服務使用者及家屬亦於發佈會期間分享,他們選擇入住跨境安老院舍的主要原因有環境更好、空間大、輪候時間短、照護服務佳。建議香港政府繼續支援跨境安老院舍的拓建計劃,並為長者回港就醫提供交通方面的便捷。

(入住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的李生分享其入住體驗及建議)

(入住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的李生分享其入住體驗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