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特別致謝:
梁碧琼女士 東華三院前社會服務科主管
陳國安先生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服務總監
長者服務互助小組(第四節)的主題是:
1. 留守長者的服務方向
2. 長者服務不同career path的機遇和抉擇

留守長者的需求
–照顧需要:兒女不在身邊,可能需要人基本照顧;有部分會請家庭傭工;有一部分暫時不需要人照顧,但要計劃10年、20年後自理能力變差後的生活。
–經濟:可能子女移民後提供的經濟支援減少;因為子女移民,長者或需安排財務方面的繼承人。
–情緒:剛剛得知子女要移民時可能會很難接受、焦慮、失落、或者覺得被遺棄;不確定自己要不要離開熟悉的環境;較難適應家人不在身邊的生match活。
–社交生活與社會支持:需要重新調整和規劃自己的社交生活,熟悉的家人不在身邊,親朋戚友未必住match得近,必要時缺乏社會支持。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變得單調;或因家人移民而要直接入住安老院。
–健康:可能加快體能退化。
–法律:在病危、去世或遇到特殊情況時,需要有效聯絡人協助處理,或需提早簽好預設醫療指示、持久授權書等文件,或涉及辦理監護令。「後顧無憂」規劃服務(聖雅各福群會)。
留守長者的心態迷思
–也許因為子女不在身邊,覺得少束縛,更加自由。
–有一部分是自願留在香港的,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情境。
–留守長者與獨居長者不同之處可能在於,獨居長者習慣獨居,而留守長者是長年累月之後的突然變化。
留守長者服務發展現狀
–市場上缺乏調研數據反應這一群體的具體情況及需要,有部分歸入獨居/雙老的服務中,不清楚有多少留守長者及其需要的特別之處;–現時移民多是30-40歲,他們的父母大約在60-70歲,還不算年長,且可能有一定經濟能力。
–坊間有機構培訓義工後,為長者提供一對一人生規劃服務(以財務、生活規劃為主),收費大約為200/h,此類服務在長期護理方面未必能提供專業的諮詢和規劃;
–另有收費較高的退休理財服務 ,這類服務未將未來的照顧需求列入其中,亦不是針對基層長者的服務。
針對留守長者社工可行的服務
–多“上門”進行實體探訪。
–跟進個案,以人爲本分析其需要,進行輔導或資源鏈接。
–同路人小組:尋找相似境遇的長者開展小組及peer support活動,讓成功渡過子女移民適應階段的長者分享經歷。
–增加通訊技術支援:可以通過線上/網絡協助其與海外家人的聯繫,避免失聯。
–促進關係建立:組織跨代活動,讓長者與小朋友相互教學、交流;組織多元交流活動:例如內地的老人院+軍人服務模式;建立長期和固定的關係,建立可以發揮替代功能的角色。
–推展青年與長者同住計劃,相互照顧,尋求彼此需要,彼此不是負擔而是互惠,可以請值得信賴的機構做中介,如東華三院「福全。共寓」青年共居空間。
–提升留守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
–讓長者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如何定立遺囑,協助長者進行“生涯規劃”。
–運用留守長者優勢:建立平台發揮他們的優勢力量、專業知識技能等,如樂齡管事訓練計劃。
長者中心人事變動的回應
–有組員提到所在的長者鄰舍中心近日人員變動較大,有些長者會員覺得奇怪,常詢問。
–人事變動是尋常事,同事年資高後轉向更好/更穩定的工作崗位應祝福他們,中心架構重組後有些崗位亦會取消;作為管理層,應思考如何提升同工在工作中獲得的滿足感、價值感和工作意義,也許更能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
長者服務不同career path的機遇和抉擇
–組員分享未來的很多可能,如讀phd、在機構晉升、考社會福利署,各自有不同的路向與難處;可思考下自己未來是什麼樣的?要先預備自己,持續發展。
–可以肯定的是,長者服務需求大,值得在此領域堅守,可以試下做不同的計劃和服務,嘗試管理工作;有些人認為管理工作有太多行政事務要處理,少了直接服務的機會,但恰恰是管理工作在不同層面發展和優化前線服務,令前線同工更好地開展專業服務;做project的同事可以轉資助服務,亦可以嘗試院舍服務,可以在HKMA學習和提升管理技巧,如:賽馬會社福機構能力提升及創新計劃。
–留港社工會多一個選擇,在香港累積經驗的同時亦比較熟悉內地的政策和法規,方便回到內地或多參與督導角色,促進內地社會服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