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康復服務互助小組
留港社會工作者協會(下稱「留港社協」)攜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社會服務專業聯盟有限公司(下稱「社專聯」)為現正從事及有興趣從事康復服務的留港社工開展互助小組,邀請業界資深前輩們擔任resource person,定期舉行交流和分享活動,促進留港社工的專業成長。
留港社工康復服務互助小組(第五節)的主題是:疫情下以非常規方式(如zoom等)跟進個案和小組的挑戰與機遇。
1. 在疫情期間,許多服務被迫轉為用zoom進行,應主動學習和運用資訊科技的優勢,包括:
(1)很多服務使用者善於使用IT技術和資訊科技,令我們對他們有多一個正向認識,欣賞他們的長處並發現其潛能。
(2)因疫情推動了機構使用更多資訊科技軟件和提升系統,促進更新和變革,能提升工作效率。疫情後與團隊檢討,雖然疫情給團隊帶來很多挑戰,但其中的得著與成長,值得在疫情後繼續沿用,例如混合模式開會等。zoom小組,可以創新地玩遊戲,例如熱身遊戲等。混合模式可能是未來的一種趨勢。
(3)同事的介入方法變得更加多元和靈活,需要更有創意、適應能力。要想辦法將內容和狀態調整,zoom使用能力也需要提昇。
(4)累積了線上的教學經驗與溝通技巧。
(5)電子化令工作的紀律性加強,例如及時清個案記錄等。
2. 利用zoom開展服務,亦鍛鍊了同事們的創新能力,當中的經驗分享有:
(1)使用zoom見個案時,同事會使用更多語言,注重與家長的溝通,並提前將所需物資寄給家長;學員和家長亦可適應這種方式。
(2)機構層面為員工提供關於使用資訊科技的軟件會有幫助。
(3)特殊學校中的學生,如果重開服務,是否延續以前的模式,而不吸取這次疫情中的特別經驗呢?例如在班房講書也可以用zoom。要學習接受zoom下的新常態,例如不能探病,可以透過zoom與家人保持溝通。
3. 利用資訊科技服務和工作中,亦有以下要留意之處:
(1)要正視新常態下的弊端,例如不能有身體接觸,互動減少等。人的陪伴減少了。
(2)在管理層面的反思:尤其是團隊建立,大家返工就很事工式工作,難以約同事去食飯。在團隊建立方面,可以如何改善呢?缺少了傾計、互相認識交流的機會。新同事的歸屬感會比較差。同事間見面和接觸的時間減少,認識和了解同事的機會也減少了,作為管理層需學識在新環境下進行團隊管理,留意同事間的凝聚,和增進同事對機構/團隊的歸屬感,以保證團隊合作的高效。
(3)中大家庭治療小組曾分享透過zoom做多元家庭治療小組,亦有不錯的成效
。原因可能是參加者早前已經見過面並對彼此有了解,且服務提供者會調整自己對於線上服務結果的期望。
(4)工作員只能通過家長的描述以判斷服務使用者的行為和情緒問題,當中可能並不完整,要做細緻和深入的追問。
(5)PPSD(post pandemic stress disorder)的成長和經驗,令大家有很多得著。但仍然不可忘記初衷,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互動。有些類型實體的交流無法用網路替代。
(6)要看服務對象的背景和特質以決定是否用zoom或資訊科技開展服務,長時間使用zoom可以鼓勵服務對象動一動。
(7)要學會在社交媒體/群組中平衡,並找到個人空間與時間。
(8)透過zoom做集體決策,實際上討論及決策的質素是變差了。而且即使實體活動恢復,很多人仍然選擇zoom參與,以節約時間。
(9)需要留意一些沒有資源使用zoom的人士。對於不能使用zoom的人士,要如何幫助他們,以免影響他們享用服務的平等性?一些掌握不了zoom技術的人士,會否反而增加其緊張情況?
4. 疫情期間的服務觀察和經驗總結:
(1)疫情期間服務使用者和照顧者似乎習慣了,但重新返來後需求與問題呈「報復式反彈」,例如情緒、行為問題等。這反映家屬有方式去適應其非期望行為,家長可能順來順受,而是發展了在家庭環境中不合適的行為,而重返服務後,只是重複他們在家的不恰當行為。
(2)如果提供在家期間的home programme,將有些專業downstream(向下游方向),讓家人也能執行。
(3)zoom教學改為實體教學後,同學準時出席情況變差,課堂之間喜歡竊竊私語。
(4)zoom講書,對於嘉賓講者而言有些困難,感覺好像對著熒幕自言自語,少了互動,要自己不斷講野,比較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