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工作的發展有賴前輩們在不同領域和崗位上的努力。社專聯將香港社會服務界幾位前輩的經驗和心得,透過人物誌方式拍攝了五期短片,向前輩們致敬。同時更希望他們能透過「傳承者們·大師的課」繼續傳經授業,為後學提燈指路。
第一期嘉賓為周永新教授(GBS,MBE,太平紳士),他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具有社會工作、中文及中史學、經濟學等多元學科背景的周教授曾任職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大專院校擔任教學及管理職務,培育幾代香港社會服務人才。
周教授曾在中山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等多間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擔任訪問教授及研究員,並積極參與社會保障、青年、扶貧、禁毒等多個領域的公共服務。亦出版了《社會政策的觀念和制度》、《真實的貧窮面貌 – 縱觀香港社會60年》、《真實的貧窮面貌 – 縱觀香港社會60年》等著作。
香港早期專業社工訓練制度如何誕生和演變?因何機緣促成了中國內地第一個社會工作學科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服務發展的關鍵是什麼?社工應如何參與?………讓我們在影片中尋找答案:
第二期嘉賓為羅觀翠教授(太平紳士),她在上世紀70年代與社會工作結緣,曾於香港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鯉魚門社區服務處(本影片外景拍攝地)任職青年及社區服務主任,曾在多間社會服務機構開展與社區發展、居民服務相關的前線工作。
羅觀翠教授曾在香港及內地擔任多項公職,包括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前任會長、廣東省政協七、八、九屆委員等。她曾在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中山大學任教,研究領域涵蓋青少年、婦女、社區照顧、福利政策及服務發展。2008年,她創辦了廣州市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影片中,她向我們講述香港社會服務起步階段的趣事,社工的服務亦隨時代發展而變化;她亦分享在中國內地教授學生、開辦機構過程中的苦辣酸甜。
觀看短片,讓我們走進她不斷創新、嘗試與挑戰的故事:
第三期「傳承者們·大師的課」嘉賓為吳水麗先生(BBS,太平紳士),多年的機構管理經驗令他對NGO人力資源管理與人才培育有獨到見解。同時,他亦積極參與和推動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發展,成立中國內地第一間社工機構——上海樂群社工服務社。
吳水麗先生曾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任行政總裁,見證了香港社會福利界快速成長的歲月。他最初以創立機構的形式推動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發展,參與中國內地第一批社工職業認證考試的督導工作,為日後內地社工隊伍的壯大與發展貢獻良多。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講授有關領導力團隊建立和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院課程,課程從社福界的視角出發,透過他在領導力、招聘和遴選、團隊建立等的經歷,授業後進。
吳水麗先生在影片中亦提到目前香港社福界參與中國內地社會服務的重點與遇到的難點,並提出他的觀點。讓我們觀看影片,共同學習、反思、成長。
第四期「傳承者們·大師的課」嘉賓為阮曾媛琪教授,她曾在香港理工大學執教社會工作多年,後來任副校長,亦是參與中國內地社會工作教育的先行者。
年少時期跟隨潘靈卓老師在九龍城寨做義工的經歷,令阮曾媛琪感受到社會服務『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魅力,亦在她心中埋下種子,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藉專業實踐而去播送愛和希望。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阮曾媛琪教授開始參與中國內地社會工作教育,並與北京大學的同事一同摸索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道路。在香港理工大學及北京大學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自2000年開始,香港理工大學與北京大學合辦了7屆社會工作(中國)碩士課程,培養超過230名畢業生,成為其後遍佈全國高校的社工教育者、社工機構的帶領者和社工價值的踐行者。
阮曾媛琪教授亦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工作,曾任國際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的主席,特別著重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及能力建設,她希望中國內地與香港社工可以攜手在國際社會工作平台發聲,與全世界共享經驗,一起致力構建關愛、共融及和平合作的社會。
在影片中,阮曾媛琪教授分享她的童年趣事,並回到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她夢想開始的地方進行拍攝,講述她社工教育的夢想如何由一粒種子漸漸成長,可以翱翔飛行,默默地為多人帶來祝福及希望。
第五期「傳承者們·大師的課」嘉賓為邱浩波先生,他是「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行政總裁,亦先後創辦了「社會服務發展研究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社會服務專業聯盟」,積極推動兩地社福界交流,為香港社會服務機構或社工進入大灣區開展服務提供支援。
邱先生擁有四十多年機構管理經驗,積極參與公共服務。他的社工足跡與香港和內地社會發展的需要緊密扣連,早於香港回歸前已有不少中國內地社會服務的參與經驗。
影片中,他首次講述了早年於『香港越南難民營』開展服務的回憶。他鼓勵青年社工: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只要努力不懈,問題最終都會解決;受助者由困境中走出來,就是推動社工繼續向前的動力。
本系列影片完整版本(時長約40分鐘)將稍後於社專聯網上學習平台(learning.gbsspa.org)推出,敬請期待!